原创出品:《巴论财经》股票配资世界
作者:新巴论
图片
近日,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之杰”)的IPO进程再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家曾折戟科创板的企业,如今转战主板,却面临着诸多质疑和挑战。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华之杰主要从事电动工具、消费电子等领域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早在2020年,华之杰就曾申报科创板IPO,但遗憾的是,在经历了三轮问询、两次更新财务资料后,科创板上市之路最终在注册阶段戛然而止。如今,华之杰再次冲击资本市场,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但市场对公司的质疑声却此起彼伏。
与江苏毅达关系遭市场质疑
华之杰此次IPO,市场焦点集中在华之杰与股东江苏毅达之间的关系上,这一关系被市场广泛质疑,为华之杰的IPO之路增添了一层迷雾。
据了解,此次质疑的焦点在于华之杰与江苏毅达之间的关系。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9月,华之杰商务将其持有的华之杰4%股权转让给了江苏毅达。
图片
然而有媒体指出,天眼查的历史股东信息却显示,江苏毅达已于2023年10月退出了华之杰。而这一披露不一致的现象立即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图片
更令人费解的是,华之杰的招股书和问询函中均未提及江苏毅达的退出事宜。这种信息披露的不透明性让市场对华之杰与江苏毅达之间的真实关系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市场担心,这种不透明的关系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甚至可能影响到华之杰的IPO进程。
江苏毅达的背景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据悉,江苏毅达背后的“毅达系”曾因涉及上交所原副总经理刘逖案而备受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让“毅达系”旗下的多个IPO项目受阻,也让市场对江苏毅达入股华之杰的动机产生了质疑。
面对市场的质疑,华之杰尚未给出明确的回应。然而,无论华之杰与江苏毅达之间的关系如何,市场都期待华之杰能够保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以更加稳健和务实的态度面对资本市场的挑战。
对于华之杰而言,IPO之路本就充满艰辛。如今,与江苏毅达的关系又遭质疑,无疑为华之杰的IPO进程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华之杰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与股东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披露和内部管理,以赢得市场的信任和认可。
连续巨额分红引市场质疑
此次,焦点集中在华之杰连续多年进行巨额分红的行为上,市场对公司资金去向和分红合理性产生了广泛疑虑。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之杰在近年来持续进行大额分红。华之杰2020年提交给科创板的招股书显示, 2017-2020 年一季度,发行人累计现金分红 1.635 亿元。2017年现金分红1200万元,2018年现金分红3900万元,2019年分红8250万元,2020年一季度分红3000万元。华之杰提交给上交所主板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累计分红5025万元(扣除一季度分红3000万元,其余三季度分红2025万元),2021年分红5025万元。
特别是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华之杰合计分红金额高达1.815亿元。这一数字对于一家正在筹备IPO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额。市场不禁要问,华之杰为何在IPO前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分红?这些资金的去向又是如何?
图片
图片
更令人关注的是,华之杰的实际控制人陆亚洲通过间接持股,在这几年间分走了约1.39亿元的分红款。据华之杰披露,陆亚洲将其中部分款项用于为子女购置房产等私人用途。这一行为引发了市场对华之杰分红合理性和资金用途的质疑。
市场普遍认为,企业在IPO前夕进行大额分红,往往是为了在上市前将利润分配给现有股东,从而减少上市后新股东的权益。然而,华之杰的分红行为却显得尤为突出,不仅分红金额巨大,而且资金去向也缺乏透明度。
据了解,陆亚洲作为公司实控人,通过颖策商务咨询管理(苏州)有限公司、超能公司、上海旌方商务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和华之杰商务间接持有公司76.47%的股份。按此计算,他一个人就分走了约1.39亿元。
图片
而除了陆亚洲本人外,其母亲沈玉芹、女儿陆静宇、妹夫方亮也于2017年-2021年期间,合计获得了2,762.43万元分红款。根据华之杰的披露,实控人陆亚洲在取得现金分红款后,曾将其中的4098.33万元用于为其子女购置房产,其余的钱用于了支付房屋设计装修款、家庭日常开销等私人用途。
图片
此外,华之杰在IPO招股书中计划募资4.86亿元,其中6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募资计划与市场对其分红行为的质疑形成了鲜明对比。市场质疑,华之杰在连续多年进行巨额分红后,为何还需要通过IPO来补充流动资金?
面对市场的质疑,有分析指出,华之杰需要更加透明地披露其分红行为和资金去向,以消除市场的疑虑。同时,华之杰也需要审慎考虑其募资计划,确保资金用途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实控人亲属均在国外引发关注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之杰的实际控制人陆亚洲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权,而其妻子何永红长期居住在加拿大,女儿陆静宇则长期定居美国。这一家庭成员分布多地的现象,在华之杰筹备IPO的过程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图片
据了解,华之杰披露了2021年-2023年分红款详细的资金流水。回复函显示,2021年-2023年,陆亚洲实际控制的海外离岸公司超能公司2021年-2023年分别转给子女555万元、672万元、850万元,合计2077万。陆亚洲的子女收到款项主要用于境外个人房产购置、境外生活房屋租赁、教育培训及日常消费。
图片
市场分析师指出,实控人亲属均在国外,可能给华之杰的IPO进程带来多重风险。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华之杰在信息披露和监管合规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实控人亲属不在国内,监管机构可能难以对其资产、交易和潜在利益冲突进行全面监管。
另一方面,实控人亲属在国外也可能引发市场对华之杰资金安全和稳定性的担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华之杰需要确保其资金流和财务状况的稳定,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此外,实控人亲属在国外还可能影响华之杰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由于实控人及其亲属不在同一地,公司内部的沟通和决策可能受到地域和时差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决策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华之杰在招股书中并未详细披露实控人亲属在国外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市场期待华之杰能够更加透明地披露相关信息,以便投资者能够全面评估其IPO风险。
研发投入力度上呈现下滑趋势
近年来,华之杰虽然保持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但在研发投入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华之杰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120.77万元、4929.99万元和5861.15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03%、5.26%和4.77%,呈现出下滑趋势。
图片
作为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是衡量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华之杰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可能意味着其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不够,难以保持与同行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将使得华之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华之杰的研发人员数量也持续卡在较低水平。尽管公司在近年来增加了研发人员的数量,但研发人员占比却有所下滑。2021年,公司研发人员有139人,占比10.98%。到了2024年,尽管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增长至166人,但研发人员占比却下滑至10.22%。这进一步反映了华之杰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和对研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图片
华之杰在招股书中表示股票配资世界,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和技术积淀,并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然而,华之杰目前的研发投入水平与其所声称的重视程度并不相符,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提升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
严重依赖大客户或埋下隐忧
近年来,华之杰业绩保持了稳定增长,但这一成绩背后却隐藏着对大客户的深度依赖。2021—2023年,华之杰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2.49亿元、10.19亿元、9.37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06亿元、1.01亿元、1.21亿元。
数据显示,华之杰对前两大客户百得集团和TTI集团的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攀升,从2021年的65%上升至2024年的70.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图片
可以看出,这种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使得华之杰在业务上缺乏多样性,一旦主要客户出现需求波动或合作关系变化,将对其业绩产生重大冲击。特别是当主要客户面临市场压力或经营困境时,华之杰的订单量和收入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华之杰对大客户的依赖还导致其议价能力受限。为了维护与大客户的关系,华之杰可能不得不接受较低的产品价格和较短的付款周期,从而压缩了自身的利润空间。这种依赖关系也使得华之杰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争取到更有利的合作条款。
华之杰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拓展新客户和新市场,以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风险。然而这种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华之杰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投入。《巴论财经》持续关注华之杰IPO后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