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向大家分享了一些小编在欧洲的奇妙游记推荐配资股票,我们今天继续把目光转向历史和军事的话题。
上一篇文章中,小编就施里芬计划的失利及其原因向各位网友阐述了我自己的观点,今天这一篇文章接着上一篇,仍然围绕德法战争,将目光转向二战。
一. 一战后法国的现状及凡尔赛和约
小编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讲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施里芬计划的失败而告终,这场大战可以以马恩河战役为分水岭被分为两个阶段,那就是德国的进攻战和双方的堑壕战。战役的最后,虽然德国以失败告终,法国获得了胜利,但是从战争宏观上来看,法国的胜利实属惨胜,惨重到连凡尔赛合约的领土归还和金额赔偿都不能弥补其损失。
一战后的法国
展开剩余91%法国战后的颓垣断壁
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士兵和民众约为300万,大量工业设施和铁路,公路被摧毁,两万多家企业倒闭,债务金额高达340亿金法郎。这就意味着,法国的人口资源(尤其是青壮年)和工业制造能力的下降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恢复,这也就成为了各协约国在凡尔赛和约中尽可能地压制德国的主要原因。
战后的荒凉
法国人的内心很清楚,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德法两国的积怨就很深。先是拿破仑只用六天就把不可一世的普鲁士打出了心理阴影,后来德国陆军又在毛奇的指挥下把法国打得溃不成军,一战又是德法在堑壕战中死磕,最后法国惨胜。很显然,几乎欧洲主要的大战事都是以德法两国为中心,法国政府和军方高层一致认为:一战的结束仅仅只是开始。就好比一场足球比赛,上半场踢完了,现在中场休息,下半场才十有八九要动真格的了。至于什么时候踢下半场,那就要看对阵双方什么时候能休息好。于是,各协约国几乎是以极其不要脸的各项条款,压制德国的各种利益防止其死灰复燃。现将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概括如下: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归还法国,恢复普法战争之前的德法疆界;·北石勒苏益格还给丹麦;承认奥地利,波兰,卢森堡的独立。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将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原属波兰领土)归还波兰;将东上西里西亚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不得拥有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陆军总兵力不得超过10万,不得拥有重型武器,取消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海军只能拥有6艘非无畏级战舰(老式战舰),不能拥有潜艇。
赔款方面,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德国马克,并且要用黄金支付(德国直到2010年才还清!)
德国大使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从凡尔赛和约的种种强制要求来看,德国被各协约国以不平等条约毫无天理地压制,以小编看来,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德国尽可能缓慢地(或者压根儿就不让)走出战败的困境,而让英法各协约国获得尽可能长的战后重建时间,尽量推迟下一场战争的到来。
但是德国人并不是傻子,面对欧洲各大强国对自己的无限压制,平日自诩为血统高贵的日耳曼民族绝不会因此束手待毙,正所谓物极必反,被逼至绝境的德国不仅没有放弃德意志民族的战争野心,而且还在密谋策划东山再起。帝国主义战争本来就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协约国一面压制德国,索要战争赔款,一面又不遗余力地重建工业系统,而后扩军备战,这种做法让德国相当不爽。很多德国民众都拒绝做协约国砧板上的鱼肉,德国国内大都充斥着诸如此类的情绪:“好,既然大家都不要脸,那干脆我们就跟你们一块搅和,把欧洲的水都搅浑了吧!”此后凡尔赛和约便形同虚设,而且就此还促成了纳粹党的诞生和欧洲新一轮军备竞赛。在德国,一个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家伙正在心中暗自盘算着他那蓄谋已久的王朝大梦。
二. 马奇诺防线——法国人的一厢情愿还是另有隐情?
在研究法国战役的时候,有一条话题永远也避不开,那就是让法国人引以为豪的马奇诺防线。前文已经提到过,凡尔赛和约并没有带来和平,各国只是嘴上说着和平,暗地里都在为下一场战争做着准备。
为了抵御德国的进攻,法国耗资50亿法郎修筑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由钢筋混凝土构造而成,马奇诺防线 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防线内部拥有各式火炮,壕沟,堡垒,地雷,铁丝网,工厂,医院,厨房甚至娱乐场所,堡垒地下四通八达,各个据点之间甚至还有有轨电车进行兵力输送。
马奇诺防线图(红色实线)
由上图可知,马奇诺防线仅仅修建在法国和德国,卢森堡的交界处(法国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边境),该防线在比北方与比利时的交界处便完全停止了,并没有延伸到法国和比利时的边境,原因很简单:因为比利时不同意法国人在其边境上修筑防御工事。不同意的理由也显而易见,如果德国将主力进攻部队放在比利时——荷兰方向(一战的施里芬计划就是这样),万一战局不利,法国很有可能抛下比利时独自躲到马奇诺防线后面实施防御,没有了法国的帮助,比利时就悲催了——其后果肯定比一战要严重得多。
马奇诺防线壮观的反坦克锥
法国士兵进入防线堡垒
小编在网上看到,有很多喜欢研究二战的网友们不解:为什么法国要花费如此巨资在德法边境修筑马奇诺防线呢?的确,这样的困惑经常会有,而且往往蕴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法国马奇诺防线如此固若金汤,这不就等于告诉德国人:“算了,绕过去吧。”然后,德国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主要进攻方向放在荷兰——比利时一带,这样一来,马奇诺防线不就失去了防御意义吗?
法国为了修筑马奇诺防线花费了50亿法郎,按照当时的币值计算,至少可以造出1600辆德国最先进的虎式坦克,或者18000辆苏联T34坦克,为什么法国不用这笔钱来打造一支更适合那个年代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而把钱都花在地下防御工事上?
防线内部的电车轨道
马奇诺防线下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以小编的看法,法国人修建马奇诺防线是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如意算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战时无休止的堑壕战让法军心有余悸,但不失为一种阻止德军的有效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施里芬计划失败以后,德军和法军在法国境内开始用堑壕战死磕,伤亡巨大,备受煎熬,往往要经历一场大战才能向前推进几百米,但是法国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这说明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德军强悍的攻势都能在堑壕战面前被严重削弱甚至瓦解。基于这种情况,法国军方高层在修建马奇诺防线之前,提出了一种“完全防御”的极端战争理论。
所谓“完全防御”作战理论,就是在敌军可能进攻的所有地域,建立起一条不间断的,由大口径火炮,机枪碉堡和配备了铁丝网,地雷阵的要塞等组成的防御战线,并且所有火力点和士兵工事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联络呼应,构成一道牢不可破,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这种“完全防御”的概念,可以看成是法国马奇诺防线的理论基础。当时的法国军方高层比较偏向保守,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比较直男。觉得直接用完备的防御工事就能有效地阻挡德军的进攻。这种军事防御概念,倒是和我们中国人修长城的原因差不多。
无休无止的堑壕战
再有,这种想法也比较符合民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受了惨重的代价,伤亡达到近600万人,经济几乎全毁。人口下降到3500~4000万,而二战前德国的人口几乎是法国的两倍。一旦开战,德国由于受到凡尔赛和约压制已久,全国老百姓都憋着一股劲,战争动员能力绝对在法国之上;而法国因为遭受了一战惨重的伤亡和后来经济的萧条,老百姓大都有厌战情绪;再加上凡尔赛和约渐渐地变成了一纸空文,德国的军工生产也在迈入正轨。如果德法再次兵戎相见,法国面对德国将处于士气,兵力和武器装备的多重劣势,到时候和德国正面硬碰硬,法军战败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法国不仅要消除这种劣势,还要尽可能减少伤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士兵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阵地防御作战。法军高层由一战的经验可以得到:既然把战争拖入堑壕战可以牵制甚至击溃德军,那干脆就建造一个史无前例的超强“堑壕”,于是,马奇诺防线诞生了。小编认为,可以把马奇诺防线当成是堑壕战防御工事的巅峰。
马奇诺防线可以有效抵挡德军,并可以将德军主力转移到荷兰比利时
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态势,我们可以知道,德国进攻法国的方向主要有两条:一是沿北海经过荷兰比利时攻入法国(即施里芬计划中的西线右翼兵团进攻方向),不妨称其为北线战场;二是直接从瑞士北部的德法国境线直接攻入法国(即阿尔斯斯-洛林边境,马奇诺防线就设在这里),不妨称其为南线战场。注:瑞士是中立国。
二战前夕欧洲各国态势
正是因为马奇诺防线的坚不可摧,德军肯定会绕道(就像前文说的一样),并选择第一条进攻路线。于是一战的情况又会再次重演:德军主力再一次经过荷兰比利时向法国进攻。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对法国是十分有利的,原因有二:第一,法军虽然在人数和装备都处于劣势,但马奇诺防线能有效地抵挡南线德军,这样,法国就可以把更多的主力野战部队都部署在北线,从而削弱德军的兵力优势。第二,德国如果从北线进攻,那么就会出现和一战一样的情况:英国和比利时会参战。德法硬碰硬,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但是英法比三国联手,德国肯定打不赢。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地削弱德军的优势,大不了再像一战那样,打一场堑壕战罢了。这样一来,德国很有可能重蹈覆辙,再次战败。也就是说,马奇诺防线可以让三国联军安安稳稳地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北线,这样就减少了法军统帅部的压力。
阿尔萨斯-洛林两省不许有失
法国东北部,尤其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是法国的工业重地,可以说是法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命脉所在,比如不可或缺的铁矿资源,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工业水平直至现在都是仅次于巴黎的工业经济重地,铁矿储量占到全国的80%,而且全区有着极其完备的炼油,机械,化工,钢铁等重工业,棉纺织业和农业也很发达。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在和平年代是法国重要的经济重地,在战争年代则是法国仅次于巴黎大区的第二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扮演者重要角色。
法国行政区划
但让法国人十分郁闷的是,阿尔萨斯-洛林这一法国经济重地恰恰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离德国太近了!德国对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垂涎就好比当年日本人垂涎我们东三省一样。1870年的普法战争,德国战胜法国之后,最大的要求就是让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两省,著名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便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还被中国教育部门选进了中学课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阿尔萨斯洛林两省失而复得,法国上下欣喜若狂,在庆祝这一经济重地回归之时,法国军方高层同时也在忧虑:如何不能让它再次落入德国人手中?这看上去很麻烦,因为它刚好在德法边境上,德军如果在此南线发动进攻,就算法国在阿尔萨斯-洛林能抵挡住德军,估计这两个省也会被打烂。而法国决不允许战火烧到自己的土地上,何况是对国家经济如此重要的阿尔萨斯洛林。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这两个省穿上“防弹衣”!在法国南线边境(阿尔萨斯-洛林边境)设置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拼死把德国人挡在外面,把这两省变得刀枪不入。这样,阿尔萨斯洛林境内的各大产业在战时都能正常运行,前线所需的装备生产和战略物资供给就不会有问题了。
综上所述,就小编看来,法国建立马奇诺防线虽然有些一厢情愿的保守行为,但是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御策略,并不能说它修建错了,也不能说法军高层决策昏庸。只是,世界陆军的战术思想这个时候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
时光来到1940年,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柏林,一个叫曼施坦因的家伙死死盯着欧洲地图,过几天他要见他们的元首希特勒,亲自汇报他的作战计划。可能连希特勒本人都没想到,这一次,这个叫曼施坦因的家伙将用史无前例的大胆战术在人类战争史上划下一个空前绝后的惊叹号。
(未完待续)
附言:本文内容除历史史实论述外,均为作者原创,请勿抄袭
PS:请读者点赞关注,小编在以后将会为读者发布更多更好的历史评论,社会评论和欧洲游记推荐配资股票,敬请读者期待!
发布于:天津市